每行都有它的精辟之處,商業(yè)的精辟在于以最小投入博取最大利益。俗語有云,小富靠勤,大富靠德。前邊這個"勤"字不難理解,看看我們早市上那些起早的攤販就知道了,至于后邊"德"字,倒是每人看法不盡相同。
如果把一條商業(yè)之路按產品,資本,品牌三個階段來劃分的話,這三個階段,有人說,無時無刻都在與人打交道,所以有人總結,經商之道就是與人打交道的學問,怎么與人打交道?我們每天遇到人那么多,如何選擇性的與人接觸呢?
不管是起初我們銷售產品給我們客戶,還是用正常充足的資本做投資或后期品牌的市場覆蓋時,每個階段,都象河里的水一樣,是流動的,不同的人一起協(xié)調才能讓產品和現(xiàn)金流動起來。與什么樣的人協(xié)調決定了這個河水流動的速度。
這個時候,看人識人的本事就成為這個行業(yè)里很關鍵一點。人一生要說很多話,關鍵的也就那么幾句,要走很多路,關鍵的也就那么幾步,認識很多人,關鍵的也就那么幾個。在這一點上,最早有記錄并具備典型的是呂不韋
初,呂不韋是個純粹的生意人,倒賣倒買,相當有錢,按今天的話說,已經到了資本家的階段。有一天出差到邯鄲,遇見了贏異人這個落魄王孫,立刻眼冒綠光,兜里的銀子有點想往外蹦的意思,他立即決定,調整自己企業(yè)的戰(zhàn)略,決定對這個人進行投資。并跑回家做老爸思想工作
"種田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100%."
做珠寶生意的投資回報率呢?"
"1000%."
把一個窮困潦倒的王孫扶植成秦國君主的投資回報率呢?"
"N%(無窮大)。"
統(tǒng)一好家族思想之后,于是和異人談判。他給異人開出條件:"你就出個人,其余全包給我,我保你當上秦國的王。"
這個誘惑對當時落魄的異人兄弟來說,那簡直跟白送的差不多,當然樂的大方,道:"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以上,是前段看一本書中的片段,和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燒錢場景有所類似,呂不韋果然強人一個,他的強不僅體現(xiàn)在對機遇的準備上——賺了很多錢。更體現(xiàn)在看準人之后的"燒錢"上,互聯(lián)網(wǎng)里是把別人的錢當自己的錢來燒,而他,是把自己的錢當別人的錢來燒。
這都能讓人想到今天的很多企業(yè)家,都流行搞"捐助貧困學子",這在外人看來,是慈善無償捐贈,實際上,在那些企業(yè)家眼里,他們何嘗沒想過要把這個當作是一種投資呢?培養(yǎng)出一個兩個精英出來,然后拉攏到自己旗下,為自己所用,這是不少企業(yè)家在捐贈時心里打的小算盤。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這種"予"的習慣,我認為是"德"的一種形式上的體現(xiàn)。說某某人有"德",這人一般都懂得"予"的藝術,實際上,不管是哪個階段,商人一開始是賺錢,到了后來是燒錢,目的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然而,并不是任何人都值得你去"予之"的。所以在"取"的回報上,就顯示出看人準確性的差別了。錢如何燒?燒到哪個人身上,那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個乞丐,每年過年都要往這戶人家里乞討,這戶人家是個好人家,每次去,人家都不會落空,每次都是十個大洋,這個乞丐如遇貴人。年年春節(jié)必至。這一年,村子里遭了災,這戶好心人家里也一樣,到了大年三十,那個乞丐跟趕集似的又來了。
這一次,只拿到了五個大洋,乞丐接過大洋,數(shù)了數(shù),不謝反罵:"哎,我說你個老財主,你怎么才給我五個大洋呢,以前可都是十個的啊。你還欠我五個大洋呢。"
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生活當中,禮尚往來,予取之間,投資合作,其他什么都可以排到后邊,唯感恩不可忽視。那些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人更容易得到貴人或投資人的親睞。也更容易走向富貴。
而對于一些投資人,除了考察項目的前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合作伙伴人的品質,所以高明而老練的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一般首先要做的都根據(jù)自己的豐富識人經驗去考察人,看人。之后再是項目本身。
所以,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一無所有,那么就讓我們學會感恩和遵守承諾把。如果你是一個有錢人,投錢的時候投的人不同,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