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的“寶延之爭”算起,今年是我國上市公司出現并購案15周年。15年來已有557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發(fā)生過轉移。僅去年一年,上市公司并購交易額就達739億元人民幣。根據東方高圣投資顧問公司十年來對國內上市公司并購市場的觀察,從1993年國內資本市場出現首例并購案至今,中國并購市場經歷了大致四個發(fā)展階段,目前已進入了快速發(fā)育的青春期。
1993年到1996年是孕育期,收購活動多為對二級市場上少數幾家“三無公司”的概念性收購,四年共出現9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第一案:寶延之爭。不過這一期的收購徒有收購之名而無收購之實,可以說尚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
1997年上市公司收購突然活躍起來,當年獲批的并購案達23起,超過前四年的總和,1999年《證券法》實施更進一步推動了這股熱潮。隨著資本市場的發(fā)展,交易數量持續(xù)上升,2002年達到91起。這一時期市場的熱點是國有股權的轉移,出現了“國退民進”現象,復星系等民營資本集團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漸成形的。而同時億安科技、中科創(chuàng)業(yè)等大案的集中曝光也把虛假并購推向了高潮。
2002年9月,證監(jiān)會頒布了《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以此為標志上市公司收購進入調整期。交易數量未再有顯著增加,且隨著審批從嚴和資本市場退潮,2003年、2004年還略有下降。但并購重組行為開始向規(guī)范化、市場化的方向前進,實質性的“大換殼”開始流行起來,但產業(yè)整合方面除中石油對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外乏善可陳。
隨著《公司法》、《證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先后得到修訂,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后,長期制約我國證券市場的結構性障礙慢慢消失,2006年伴隨著股改出現了新一輪并購高潮,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追求市值最大化行為的模式確立。并購市場進入了青春期,在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時,在“量變”中產生了“質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堪稱“并購四變”:小眾時代到大眾時代;物理并購時代到化學并購時代;從單兵種到多兵種協同;賓語時代到主語時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