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吉穎新
郭列是在2013年初離開騰訊,和9個小伙伴一起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在深圳家里他那僅十幾平米、堆滿科技與漫畫書的小房間中,他們先是鼓搗了一款名為“說說”的配音軟件。到8月份做“臉萌”時,“說說”已上線三個月,用戶卻只有1萬。當時郭列與他的“小微”團隊對臉萌這款表情軟件最大的期望就是:三個月用戶超10萬人。
萬萬沒想到,臉萌上線兩星期用戶就超過了10萬,三個月時達到了千萬級別,郭列坐地鐵時都見到有人在玩。2013年的最后一天,郭列給團隊“畫大餅”:我們不要自娛自樂,我們要贏!2014年,臉萌登頂iOS下載量榜首。
誰也沒想到幸福會來得這么快。當時“臉萌還能萌多久”的質疑聲一直如影相隨,郭列帶著他的小團隊腳不停歇地逆襲著。
盡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為達目標,郭列就像他最喜愛的熱血漫畫《海賊王》主人公路飛一樣,雙手握拳、加班趕點,像打過雞血一樣帶著小伙伴們一路狂奔,克服重重險阻,無畏前沖。
“我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生活在漫畫的世界里。”采訪時,郭列這樣說,“而最有意思的事,就是跟你的小伙伴一起做你很熱愛的事情,去實現(xiàn)一個又一個夢想。”
顯然,已實現(xiàn)的夢想不再是郭列的興奮點所在。談話中常出現(xiàn)在他嘴邊的并非爆款“臉萌”,而是他們接下來的目標,一款略顯神秘的“新產品”。
逆襲有理
學渣出身的郭列發(fā)憤學習了一年,終于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而在大學里,學習工業(yè)設計的他,最想做的卻是一名產品經理。
騰訊成為他畢業(yè)后的首選。說到當時的動機——“就覺得騰訊里面的場景是自己特別想要的,也希望可以在那兒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做一些好玩的事。”
如你所知,郭列進騰訊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
“群面是最終的轉折點。”郭列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他筆試成績不是很好,在群面(無領導小組面試)時,所在團隊又出現(xiàn)任務超時的情況。面試官說需要團隊中有人承擔這個責任,而一般人的正常反應是想辦法解釋,推托責任。郭列站了出來,決定擔這個責任。面試官說,你可以走了。“我就背起書包走了。”
在郭列看來,“一個團隊如果出錯,就是所有人都有錯。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由誰來承擔責任”。
這個危機處理的測試成了轉折點。第二天,面試官通知郭列來面試下一輪。
如愿進入騰訊后,郭列卻開始感到迷茫。“在一個2萬名員工的大公司里,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到騰訊后的本職工作是充電話費,這是騰訊電子商務部門每年約有100億營收的大業(yè)務。“可一個人每天只做這一件事,會很無聊。”
那時他開始迷上《海賊王》,有時被感動得掉眼淚,后來他創(chuàng)業(yè)的兩款產品——說說和臉萌,都是被海賊王中的一種生物——“電話蟲”啟發(fā)了靈感而做的。而在騰訊的工作經歷幫助郭列建立了自己的產品觀以及社會價值觀。
“從社會價值觀的角度來說,這些導致我在自己創(chuàng)業(yè)時,整個公司也如同騰訊的那種(互聯(lián)網)公司氛圍,很扁平、很純粹地做產品,沒有任何跟所做的事情無關的世故的東西。”
做產品方面,他在騰訊學到了很多產品方法論和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以及對用戶的重視。“所有當過騰訊的產品經理的人都會發(fā)生產品價值觀的改變。”
“對用戶重視”這一點在他做臉萌時被體現(xiàn)得很充分。“我們每天早上會把用戶的反饋當著團隊所有人的面一條一條地讀出來,讓大家都能非常了解用戶到底需要什么。”
后來郭列選擇離開騰訊。“在一家2萬名員工的大公司,自己就是一顆小螺絲釘。”最主要的是,他在動漫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并且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產品價值觀有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見解:
首先是了解用戶。很多技術人員做產品時,更多考慮的是怎樣讓技術更炫。對他們來說,這才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但是對于多元化的用戶群體來說,他們并不在乎技術,只需要感知到這個產品好不好用。
第二個感悟是不斷地收集用戶反饋,快速迭代與優(yōu)化產品。騰訊內部有很多產品理論,光是張小龍就有一個“1000條理論”:團隊每天看1000條左右用戶反饋,知道用戶在怎么使用自己的產品、用戶最不爽的是什么,避免閉門造車。
他的第三個感悟也是很重要的價值觀:簡潔。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突出重要功能的、簡潔的產品就是一個好產品。”
看海外榜單上目前排名靠前的應用,簡潔是它們的一大特色。而臉萌的“撲面而來”以及跨越國界也是符合了這個需求。它是圍繞著“做個卡通頭像”這個核心需求而展開的。
目前有6000萬用戶的臉萌已有一定的商業(yè)價值,但郭列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他們并不急于商業(yè)化。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投資人達成一致:重心繼續(xù)放在新產品開發(fā)上。
做給自己用的產品
接受《創(chuàng)業(yè)邦》采訪是在一個周六的早上,郭列照例踩著他的滑板來到位于深圳灣不遠的公司上班——他們剛換到這棟高樓大廈里辦公兩個多月。不久17個小伙伴陸續(xù)“報到”,這間布置成教室風格的小辦公間里,兩長排“課桌”前頓時歡聲笑語,各種打鬧。負責宣傳的旭玥同學告訴記者,幾乎每一天他們都是這么鬧著開始“研制新品”的,這是他們的文化。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最近朋友圈用得越來越不爽了?”郭列在談到新產品時,單刀直入。“我們這款社交產品能夠解決朋友圈沒有解決的用戶痛點,比如讓大家對亞文化的喜愛之情能有工具可以表達。”
所謂亞文化,其起源主要是日韓二次元文化。它不同于有逼格的主流文化,是二次元文化的一種延伸,萌、呆、無節(jié)操、自黑等正成為90后們偏愛的表達方式。而在這個非主流領域,眼下正有許多新產品出現(xiàn)。Facebook曾最想收購的“閱后即焚”App——Snapchat也屬于此類,而其10秒鐘內容自動消失的形式也是最先被年輕人接受和使用的,目前已有1億多的用戶。
如專家所預言,社交領域變得越來越垂直、越來越細分,將有非常多的專屬于年輕人的不同產品出來。
不同年代的人成長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文化和需求不一樣。郭列告訴記者,他們這款還在研發(fā)過程中、比臉萌更牛逼的“東東”正是針對年輕人的社交產品。而你可以看到,這款產品仍有鮮明的郭列“從自身驅動”的風格導向:
要做自己喜歡的產品,讓自己在其中感受到樂趣。年輕這個群體的文化和需求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了解和把握,郭列的團隊之所以比較適合,在于其中很多人是1991年、1992年出生的,就像給自己做自己用的產品。
這款產品會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分享顧慮,有一些信息不敢發(fā),因為自己的好友里有很多敏感的人,擔心發(fā)某些信息后會引起某些人的不爽;第二是過濾功能,朋友圈中很多人發(fā)的信息其實并非自己想閱讀的內容,導致看自己想要的內容的成本越來越高。
“微信就像一個大房間里面的客廳,客廳里有爸爸媽媽,有小伙伴,然后還有你的同事老板,你很難放開玩;因為某些人在場,有些話也不太好講。而我們要找到一種好的解決方法,就像是你現(xiàn)在叫上幾個最好的朋友,回到自己的房間去開心地聊天說笑。”與最談得來的朋友在這里自由的分享,“這才能叫分享。分享最重要的特點在于,它不應該約束你,而是讓你可以更好地去傾訴和互動”。
在創(chuàng)業(yè)邦2014年硅谷年會上,DCM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董事合伙人趙克仁說,互聯(lián)網就像一把雙刃劍,而未來人們在網絡渠道上會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朋友圈出現(xiàn)之后,人們用微博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大家比以往更注重獲取信息的效率和隱私問題。
而看上去,在郭列的新產品里,人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各種關系。它更加細化地將各個小圈子進行分類劃分,保證了分享的不同層次。
事實上,他之前的兩款產品也是在圍繞社交打轉。主打頭像的臉萌與配音的說說,都可以算是社交輔助類工具,就像一種潤滑劑一樣,輔助社交變得更加好玩兒。“新產品中會整合進臉萌的所有圖像,增加交流的趣味性。”他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來自星星的你》中使用的通訊工具——“Line”就帶有幾千種動漫圖像。
就像郭列在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校園宣講中所說,創(chuàng)業(yè)最容易失敗的是兩種情況:試圖挑戰(zhàn)巨頭,或者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臉萌這個年輕的團隊正在招更加有社會及工作經驗的“大叔”加入,不過,未來隨著公司擴大,人員層次拉大,郭列貌似要面臨比產品更多的管理方面的挑戰(zhàn)。
看上去小清新的郭列內心最愛的電影卻是《加勒比海盜》。你會發(fā)現(xiàn),他似乎天性中有一種冒險和探索的勁頭。他不想做流星:“我們更想做更持久好玩兒的產品。希望我們可以持久擁有在榜單排行前五的產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