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崇拜那些高科技公司,要注意他們的研發(fā)費用是不是已經(jīng)擠占了投資者的大塊利潤。
文|CBN記者 崔鵬
插畫|陳楊
一個投資者要想成功似乎并不難,只需要幾個簡單的步驟就夠了。比如,他應該在1975年用1萬塊買入Intel;然后在1987年賣出Intel股票買入微軟;而等到2004年,這又是一個換股票的時候了,這個投資者這時應當機立斷賣出微軟買入谷歌。
毫無疑問,如果按照這一流程處理股票,這個投資者肯定已經(jīng)闊步走進了福布斯花名冊,而他的資產(chǎn)應該有1億元以上。不過這樣的投資者在現(xiàn)實中還沒有出現(xiàn)—在很多意淫投資的小說和一些民間投資家的博客里好像出現(xiàn)過—其實如果只要有耐性并在適合的時間段里投資這三只股票中的一只,他也就可以用賺來的錢好好過余生了。
雖然經(jīng)歷了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大清算,但是出色的科技公司的確會大大超過整體投資市場的增長水平,整個市場也樂于對科技類公司給出高于其他類型公司的市盈率,這似乎就是投資者尋找的“圣杯”了,但上帝或佛祖會保佑你正好抓到這么個好鬮么?難說。
要投資高科技股票,其中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投資者很難分得清以后哪種科技是有用的哪種科技是不靠譜的。不要說對高科技領(lǐng)域不是很了解的普通投資者,就是那些專業(yè)人士也往往迷茫的不得了,這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這個落地式電腦定價為10600美元,生產(chǎn)它的是霍尼韋爾公司,但當時他們并不清楚自己生產(chǎn)的這種計算機能帶給普通人什么用處,大家經(jīng)過頭腦風暴的碰撞后認定這臺計算機很適合給美國的家庭主婦使用,比如給主婦們計算收支賬目。因此在給計算機做外形設(shè)計時還特意給主婦們加上了一塊案板,主婦們在使用這臺計算機前還可以免費接受編程培訓,這臺計算機的廣告圖片上畫著一位系著圍裙的主婦,她正輕撫著那臺機器,下面是兩行醒目的文字:“但愿她的廚藝跟得上霍尼韋爾的運算能力。”當然這種計算機一臺也沒賣出去。
這種科技預測幾乎和預測股市走勢一樣難,即使是比爾?蓋茨這樣的偉大人物,他在1995年《未來之路》里的預言頗有前瞻性,但從整體來看也只能達到半錯半對。比如他在對媒體的預測這一點上就恐怕有點太超前了:“閱讀將完全成為網(wǎng)絡行為。今天,仍有不少人在讀報和看雜志,即使最狂熱的PC用戶也會偶爾讀一些紙質(zhì)媒體。隨著各種設(shè)備體積和便攜性的改進,事情就會有所改變,所以在今后五年的某個時間點上,我們就會迎來這種轉(zhuǎn)折?!薄姨澤w茨的預言沒有實現(xiàn),不然我們這群紙媒從業(yè)者,很可能現(xiàn)在就要靠裝成盲人給人按摩過日子。
另外又比如蓋茨關(guān)于黃頁的預言,“黃頁的使用率會越來越低。在未來五年里,最終會變成零,或接近零?!边@個預言明顯有問題,據(jù)我所知我的電話就已經(jīng)被販賣給了6個賣汽車保險的和3個騙我要退稅的家伙。當然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當屬微軟對網(wǎng)絡的重要性估計不足,這也是后來谷歌威脅微軟龍頭地位的原因之一。
長期投資者沒有很好的方法來判斷科技的走向,所以他們對科技企業(yè)的投資也基本保持謹慎態(tài)度。這些投資家中很多人認為高科技企業(yè)看起來很有前途,但這種前途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投資者的想象上;此外市盈率太高,如果預期收益稍微弱于市場預期,股價就會暴跌,從而造成市場風險太大。
股神巴菲特對高科技企業(yè)就素有偏見。其實,巴菲特很可能成為咱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那個杰出投資者,在1975年、1987年和2004年,他都有足夠的現(xiàn)金來參與這些高科技企業(yè),而且在Intel開始籌建的1969年,他還正好在格林奈爾學院出席會議,Intel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鮑勃?諾伊斯還是巴菲特的朋友。巴菲特當時掌控的資金已達到1億美元以上,但是籌建Intel的260萬美元里沒有巴菲特的一分一毫。
大型計算機公司Control Data創(chuàng)始人威廉?諾里斯也和巴菲特是親戚,諾里斯是巴菲特嬸嬸的弟弟,當時這位嬸嬸在是否應該投資諾里斯公司這件事上還咨詢過巴菲特,巴菲特認為諾里斯離開當時的雷明頓?蘭德公司是瘋了,而且IBM也根本比不上雷明頓?蘭德,當時已經(jīng)有了這兩家計算機公司,“誰還會需要另外一家計算機公司呢?”于是他錯失了一個可以賺大錢的機會。
即使在1990年代的網(wǎng)絡泡沫前的輿論轟炸中,巴菲特和芒格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也拒絕討好投資者、接受高科技公司,查理?芒格管當時那些煞有介事的網(wǎng)絡公司叫做狗屎,他們拒絕給狗屎投資。
除了對科技一無所知之外,巴菲特拒絕投資高科技公司更有技術(shù)上的原因,他認為高科技公司往往很難判斷他的老師格雷厄姆所說的“安全邊際”。高科技公司的優(yōu)勢在于專利權(quán)的保護和技術(shù)上的優(yōu)勢,既然如此,那么技術(shù)型公司的優(yōu)勢也很可能很快被另外公司的新技術(shù)所代替—比如微軟就害怕谷歌技術(shù)革新帶來的對自己的危害—也正是這個原因,高科技公司被迫要投入大筆的研發(fā)費用,以使自己可以在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Intel每年的研發(fā)費用要占到公司毛利的30%,如果不保持這種高投入,則很可能在未來幾年被競爭公司超過。高科技公司除了軟件公司以外,還有制藥公司,比如默克公司,每年要花去毛利的29%用在研發(fā)上,另外要花費毛利的49%用于新藥的管理費用以及銷售費用,這樣的新產(chǎn)品要吞噬公司每年毛利的78%,而且花費上十億美元研發(fā)出品的藥物會在若干年后失去專利效用,仿制公司就會一擁而上,屆時默克在商場上就會失去優(yōu)勢。
而巴菲特一直持有的可口可樂公司,雖然他們把大筆的費用用在銷售上,卻幾乎沒有研發(fā)費用。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的另一只重倉股穆迪公司,銷售管理費用更是只占到毛利的25%,也幾乎沒有研發(fā)費用。而此類公司也不用像高科技公司那樣惴惴不安,他們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優(yōu)勢地位的速度也相對較慢。根據(jù)查爾斯?范恩的《時鐘速度》中估計,高科技公司的產(chǎn)品過時速度,比如半導體或者計算機為半年到1年,公司的更新速度為2年到10年;相對快餐公司更新速度是5年到25年;最為合算的是那種“讓人上癮的資本主義”煙草公司,它們的更新速度為20至30年。
對于中國公司人來講,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在A股上市的公司,真的高科技公司是寥若晨星—偽高科技公司倒有不少—所以如果中國的證券分析師向你推薦高科技公司來投資,那你還是小心為好。
相關(guān)閱讀